计分1.黄埔时期,2.南京时期,3.成都时期,4.凤山时期等四个阶段。 一、黄埔时期 期 1924年5月5日入校,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同年11月31日毕业。 学生人数初入校时500余人,随后军政部讲武堂学生120余人也并归本校,合计毕业生为645人。 各学生多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是由军校筹委会委托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包括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在开完大会后回到各地通过两党地方组织所推荐介绍的党、团员和进步青年。 他们先在原地初试,然后到广州参加总复试,才正式入学。 学生在校时期,曾随孙中山出师韶关准备北伐,继又调回广州参加平定商团之战。 毕业后,大多留在军校教导团一、二团组或的校军,担任连、排、班长,或派入革命政府中的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和海军舰艇供职。 自后他们在投入广东革命政府、二次东征和统一广东的历次战斗中,都战而能胜,愈战愈强,终而成为党军,国民革命军的重要骨干,是早年革命武装的核心和中坚。 第二期 1924年8月至10月分批入校,学生多从各地考取,人数计449人,学习科目从步科扩增为炮、工、辎、宪五科,修业期间原定六个月。 但为适应军校战斗的需要,却迟至1925年9月6日才正式毕业。 这期学生入校不久,适逢军校开始次东征,乃奉命随校部东征队出发东江,实行边战斗边上课,在实战中迅速成长。
至六月又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滇桂军叛乱和沙基反帝游行。 毕业后大多数分配到军或参加工农运动,充任骨干。 第三期 1924年冬陆续进校,学生多从上海和广州各地考选,录取人数达1300余人,1926年1月毕业。 学生入校后,先受入伍生教育三个月,经过考试合格才转为学生,为学生实行入伍生制度之始。 在本校次东征时期,本期学生因初入校而成立入伍生总队留校。 他们分驻市区、黄埔和虎门等地,担任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 在杨刘叛乱时,即奉命从各地集中回黄埔长洲本岛,配合回师东征军发动总攻击。 继而参加“六·二三”广州各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反帝游行。 在路过沙基时,又遭受帝国主义军队开枪残杀,军校官兵死难者22人,受伤53人,其中本期入伍生遇难有16人。 在校党代表廖仲恺遇刺牺牲后,也直接参加监管与“廖案”有关的囚犯。 毕业后,学生大多数分派到国民革命军军任职,也有不少献身于地方农民运动,工人运动,或派入北方军阀统治区向敌军内部从事地下活动。 第四期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批入校,初为入伍生。 1926年3月经入伍生升学考核转为学生,并举行隆重的开学礼。
学习科目分步、炮、工、政治和经理五科,同年十月毕业。 本期校名从原称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由于全国各地和邻近兄弟国家的革命青年报考本校受取录的人数众多,故将之编为入伍生一团、二团,设入伍生部专职管理。 在校时期,正是军校开始第二次东征和举师北伐之时,身上肩负的任务空前繁重。 入学伊始,派出任驻守惠州,卫戍广州,警戒宪门,和负责各兵舰和“廖案”要犯之监护等任务。 迄至 1926年3月军校扩大改组后,学生的政治与军事学习课程日臻于正规,投身社会工农运动和政治宣传的实践也极为频繁,收获特多。 在七月北伐誓师前后,本期学生相继派入国民革命军的八个军内担任连长,连党代表、排长、班长或战斗骨干等基层领导职务。 成绩优秀的学生,指定调入北伐军总司令部和直属的警卫团、补充团等部队服务。 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立下汗马功劳。 第五期1926年3月以后陆续分批考取入校,初为入伍生,分驻沙河燕塘等地。 年底奉命将炮、工、政治三科随北伐军北上,进驻武昌授课,与当地新收的男女学生的入伍生总队合称为武汉分校。 由于1927年,在革命阵营曾形成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分裂对峙的局面。 使本期学生毕业典礼也分在武昌和南京两地举行。 在武昌毕业者,由恽代英主持毕业典礼;在南京毕业者,由何应钦主持毕业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