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应用技术之混凝土配级 (1)选取符合技术要求的级配机制砂,可以取代河砂,按照合理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配料,所得机制砂混凝士在和易性、表研整饰、强度、耐磨、抗于缩等性能上均能满足一般混凝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工艺要求。 (2)配制~般混凝士的机制砂的技术要求为:质地坚硬、洁净、级配符合规范,其粒径不超过10mm,小于0.08mm石粉含量不大于7%。 (3)用于混凝士的机制砂应进行碱活性试验,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其试件应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存规定的试验龄期内膨胀率应小于0.1%。 预防措施有:①限制水泥含碱量(Na,0 eq%),选用水泥含碱量=0.6%的 低碱水泥 ;②采用非活性骨料;③掺适最的矿碴、粉煤灰、硅灰等混合材料。 (4)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宜控制在2.8~3.6之问,有资料表明:以3.0~3.3之问为。
(5)石粉对水泥机理增强表现在两方面:①石粉在水泥水化反应中起晶核作用,诱导水泥水化产物析品,加速水泥水化;②粉参与水泥水化反应,生成水化碳锚酸钙,并且钙矾向单硫型的水化硫铝酸钙转化。
(6)机制砂混凝士的和易性比天然河砂混凝士差,可通过改变砂率或加入适量石粉(小于7%)改善其和易性。 (7)搅拌进料,宜用碎石分开:即水泥、碎石、机制砂或机制砂、碎石、水泥的方式,有利与骨料均拌,避免离析。
(8)当用于泵送混凝土时,宜采用机制中砂,其通过300um筛孔的颗粒含最不宜少于l5%,通过150um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宜少于5%。 一些人将人工砂混凝土的大用水量归咎于石粉,认为石粉对混凝土是有害的,其实这是错误的。 人工砂尖锐的颗粒形状对混凝土和砂浆的和易性是很不利的,尤其是强度等级低的混凝土和砂浆的和易性很差,而适量石粉的存在便弥补了这一缺陷。 我们应该改进对石粉的认识,更好地利用其配制良好的混凝土和砂浆。
石粉的定义标准石粉的定义是:加工前经除土处理,加工后形成粒径小于75μm,其矿物质组成和化学成分与被加工母岩相同的物质。 干法机制砂中石粉的作用机理混凝土中若存在大量的孔隙,这对于混凝土的强度发展、抗冻、抗渗等方面是不利的。 石粉不具有活性,但是石粉的粒径一般在75μm以下,从而具有微集料填充效果。 在人工砂混凝土中,石粉填充了其中的孔隙,可以较明显改善混凝土的孔隙特征,改善浆——集料界面结构。
资料表明,石粉在水泥水化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晶核作用,诱导水泥的水化产物析晶,加速水泥水化,并参加水泥的水化反应,生成水化碳铝酸钙,并阻止钙矾石向单硫型的水化硫铝酸钙转化。
而粒径在0.08mm以下的石粉可以与水泥熟料生成水化碳铝酸钙,从而导致混凝土晶相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提高水泥水化产物的结晶化程度,进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使混凝土的综合性能得以改进。 石粉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泵送混凝土用砂石粉含量宜控制在8%~15%左右,级配越合理,石粉含量越高,混凝土和易性越好,沁水率越低,尤其是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更为明显,混凝土刚出机时看上去略有“蓬松”的感觉,流动度扩展时间较天然砂拌制的混凝土略长。
含有石粉的机制砂对混凝土耐久性、渗透性的影响机制砂粒形越方正,级配越好,在一定范围内石粉含量越高,可以保证骨料能够被有效压实,混凝土拌合物更黏稠。
混凝土破型后显示砂浆部分水化反应充分,胶结状态优于天然砂,特细颗粒有效填充空隙,能阻止液体的流动、减少渗透。 同时,由于防止了化学物质和液体侵入混凝土中,提高了其耐久性。 石粉在机制砂中的含量人工砂中石粉含量的限值规定是争议较大的问题,很多学者都致力于石粉含量的试验与研究。 但在高标号混凝土中,对人工砂中的石粉应进行严格的限制,因为在高标号混凝土中水灰比较小,石粉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的工作性,一般人工砂石粉含量限制在5%以下。
用石灰石生成的人工砂,按不同的石粉掺量配制等水灰比的混凝土,配制低标号混凝土的石粉掺量可以放宽限定,高含量石粉配制混凝土是可行的,并且能够得到工作性好、综合性能高的混凝土。 目前,人工制砂工艺可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而湿法制砂通过水洗,不仅使石粉含量很难控制,而且洗走的并非只是75μm以下的颗粒,同时,还洗走了包括150μm、300μm,600μm的颗粒。 所以说,水洗的结果一是浪费,二是破坏了人工砂的自然级配,不利于达到骨料的密实。
而干法制砂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通过选粉机对砂进行分选,能有效控制石粉的含量,使得砂的细度模数达到。 另外所分离出来的石粉还可用于公路改性沥青或路基垫层,使资源得到高效综合利用,实现零排放。 百科这么写,并没有强调是不是中砂啊, 回复(7)收起回复4楼2014-02-28 1656举报|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来自手机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