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煤过程在水、重液或悬浮液中进行的,叫做湿法选煤。
选煤方法还可以分为重力选煤、浮游选煤和特殊选煤等。 重力选煤主要是依据煤和矸石的密度差别而实现煤与矸石分选的方法。 煤的密度通常在1.2-1.8g/cm3 之间,而矸石的密度在1.8 g/cm3以上,在选煤机内借助重力把不同密度的煤和矸石分开。 重力选煤又可分为跳汰选、重介质选、溜槽选、斜槽选和摇床选等。 浮游选煤简称浮选,主要是依据煤和矸石表面润湿性的差别,分选细粒(小于 0.5mm)煤的选煤方法。 特殊选煤主要是利用煤与矸石的导电率、导磁率、摩擦系数、射线穿透能力等的不同,把煤和矸石分开。 它包括静电选、磁选、摩擦选、放射性同位选和 1 射线选等。 它是根据块煤与矸石在颜色、光泽及外形上的差别由人工拣除。 对煤与矸石硬度差别较大的块煤,可以采用滚筒碎选机进行选择性破碎,实现煤与矸石的分离。 () 我国选煤厂中采用最广泛的选煤方法是跳汰选,其次是重介质选和浮选,其他方法均用得较少。 选煤的主要产品是精煤,副产品有中煤、混煤、煤泥等。 选后的矸石和尾煤为废弃物,由于它含有一些夹矸煤等可燃物,也可作制砖、烧水泥的原料,进行综合利用。
选煤厂是对煤进行分选,生产不同质量、规格产品的加工厂。 按精煤使用的目的不同,选煤厂可分为炼焦煤选煤厂和动力煤选煤厂。 炼焦煤选煤厂的工艺过程比较复杂,生产的精煤灰分低、质量高,主要供给焦化厂生产焦炭。 动力煤选煤厂的工艺过程一般比较简单,生产的精煤主要作为动力燃料,大部分动力煤选煤厂只选块煤,末煤和粉煤不入选。 按照选煤厂的位置及其与煤矿的关系,选煤厂可分为5种类型:(1)矿井选煤厂。 厂址位于煤矿工业场地内,只选该矿所产毛煤或原煤的选煤厂。 这里所说的毛煤是指煤矿生产出来未经任何加工处理(一般指手选)的煤;原煤则是从毛煤中选出规定粒度的矸石,包括黄铁矿等杂物以后的煤。 厂址位于某一煤矿的工业场地内,可同时选该矿及附近煤矿所产毛(原)煤的选煤厂。
在煤矿矿区范围内,厂址设在单独的工业场地上,入选外来煤的选煤厂。 厂址设在矿区范围外独立的工业场地上,人选外来煤的选煤厂。
厂址设在用户(如焦化厂等)工业场地上的选煤厂。 设计的源头———原煤的煤质特性。
煤质分析是否透彻,原煤特性把握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设计的处方———选煤工艺能否“对症”,能否切合入选原煤的实际特性。
这是衡量一部设计好与坏,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准。 产品结构定位的目的是使选后产品能适销对路,能够适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在市场经济日趋发达的,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 从道理上讲,产品结构本应是原煤经洗选加工之后产生的结果,而现在反而要提到选煤工艺设计之前来预先敲定,似乎有点矛盾,不合逻辑。
用辩证的观点看,产品既是分选的结果,也是选前应该预定的加工目标。 所以在工艺设计之前,先通过对产品结构进行多方案比选、论证,找到洗选加工可能达到的结果,预先锁定选后产品结构,以便使工艺设计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现代化的选煤厂应该具有兼收并蓄,多样化的工艺特点。 对不同的选煤方法不能简单地用“先进”或“落后”去划分,这样不科学,它们各有所长,只是适用条件和范围不同而已。 现代化选煤厂最主要的特点是效率高,这首先应该体现在选煤工艺是否合理上,也是说要体现在选煤工艺是否适合入选原煤的煤质特性,是否能实现用户所要求的产品结构上。
与选煤方法相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包括:原煤粒度组成特性(含粒度组成)、密度特性(含可选性);硫分构成及其赋存嵌布特性;产品结构(含市场需求);分选效率;洗选加工费;相关的基建投资费用;综合经济效益等因素。 所以选煤方法的确定必须作全面的技术经济多方案比选,择优选用,才是科学合理的思路。 以前按照《设计规范》规定,基本上只根据可选性难易一个条件简单地划分选煤方法适用范围的做法不全面,目前我国新的规范2006年已颁布。 但是,目前在重介选煤工艺设计中常常围绕几个原则问题进行争论,成为当前选煤界和设计单位关注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