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新闻图片在网上引发了极大的关注。 那是一个火灾现场,年轻的消防员扛着一个煤气罐往外头跑,罐口喷着长长的火苗。 所谓燃烧,是某个物质,在达到一定的温度后(称为燃点,,与助燃剂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并放出热量和光的过程。 比如,当我们用打火机点燃一张纸时,纸是可燃物,空气是助燃剂(严格说起来是空气中的氧气,;而打火机提供的热量则把纸加热到了它的着火点。
想要引发燃烧,可燃物、助燃剂、到达燃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比如说,一块石头无论怎么加热也不会烧起来,纸在真空里也没法点燃;同时,纸在常温下是不会自己烧起来的。 而爆炸的过程,与燃烧很相似,但不完全相同。
从机制上说,爆炸可以分为化学性和物理性的。 最常见的化学爆炸是放爆竹,砰的一声,把鞭炮炸成碎片。 而在这个电光火石般的过程中,实际上往往包含一系列复杂的氧化反应。 与燃烧相比,爆炸的过程更剧烈,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热量、产生了大量气体,让有限空间无法容纳而爆裂开来。
比如,鞭炮中通常是装填黑火药,而黑火药则由硝酸钾、硫磺、炭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物理性的爆炸,则是密闭容器因为外部加热,让其中的气体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膨胀,压强变得越来越大而撑破容器。
虽然结果也是一声巨响,但这些气体本身并未发生改变。
【煤气灶?】有了对爆炸与燃烧的认识,再回到这张照片上来,不难理解了:煤气罐(液化气罐,中,装填的是纯净的煤气(液化气,,是不含氧气的,且压强远远超过外界。
所以,当在瓶口点火时,高速喷出来的可燃气体接触到了空气并被加热,燃烧的三个条件得到了满足,会形成骇人的巨大火苗。 但是,这种热量传递到罐中的可燃气体,却无法让其发生燃烧:罐子里没有助燃剂,三个条件缺了一个,所以是烧不起来。
换句话说,燃烧只能发生燃气在与空气接触的地方,接触不到空气是烧不起来的。 打燃之后,炉盘上会吐出火焰和热量,但却不会危及到煤气罐或液化气罐中储存的可燃气体——在这个案例中,只不过是省去了连接软管和燃气灶而已。
同理,罐子中的气体没法发生氧化反应,积累不了热量,自然也不会产生化学爆炸。
【爆炸极限】看到这儿,估计有不少同学会摇头了:常听说谁谁家里发生煤气爆炸,那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所有的可燃气体都会引发爆炸,前提是要有适当的比例与氧气混合。 比如,当一户人家的煤气管道泄漏,煤气跑到了房间里的空气中,与氧气发生混合。 当与氧气的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只要提供一点热量(比如电灯开关时的电火花,,燃烧能迅速发生,并以连锁反应的效果,将其他可燃气体一并点燃,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气体,从而发生爆炸。 这个比例,叫做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太少了点不着,太多了氧气不够也点不着。 本案中,煤气罐里的可燃气体,是因为氧气含量太低,达不到爆炸极限,所以才不会爆炸的。
反之,倘若本案中的煤气罐已经泄漏了一段时间,屋子里积累了大量可燃气体,再则遇到火焰完全可能发生爆炸。 【有多危险?】那么,照片上的这位消防员,当时是不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呢?答案是肯定的。 别忘了,我们之前说过,爆炸分两类——物理的和化学的。
当煤气罐的罐口喷出一尺长的火焰时,肯定是会放出巨大的热量的。 这种热量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形式传递给罐体,让罐子、罐子里的可燃气体的温度都越来越高。
比如说,当罐体里的气体,从25摄氏度上升到100摄氏度时,罐体所承受的压强提高了1.25倍。 压强越来越大,当超过罐体金属的承受极限时,煤气罐也会像是爆炸一般被气体撑破,从而发生物理性的爆炸。 同时,大量的可燃气体也会迅速与氧气结合后被点燃,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几米直径的大火球,那位扛着煤气罐的消防员恐怕性命堪忧。 【安全使用燃气】理解了可燃气体爆炸的条件,再回头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不难理解为什么对于煤气泄漏要如此的关注。 当煤气只是在燃气灶上燃烧时,它会安安静静的放出热量,为我们的生活效劳;而当煤气泄漏之后,可燃气体会迅速与氧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之后,只需要一个火花,它会成为我们的梦魇。 而防范方法,是定期检查家中的煤气罐、煤气管道是不是有泄漏的隐患(请用肥皂泡沫检查,不可用明火去做,,及时更换老化的煤气软管等。 同时,当发现家中的燃气泄漏之后,正确的做法是千万不要开灯,不给这些气体提供点燃的机会;打开门窗,让更多的空气进来,稀释室内的燃气浓度,避免危险的发生。 【结语】图片中着火的煤气罐,虽然没有发生爆炸,还是非常危险的。 查查梦(ccmeng.com)是原版现代周公解梦破解大全查询网站,数据来源于民间民俗,非科学成果仅供娱乐,周公解梦大全查询免费,禁止用于商业。
导语:日前,一张照片走火:一名消防员抱着一个从阀门处往外喷火的煤气罐冲出火场。 配文:配文:“谁也不知道,它是否会爆炸!网友说我是拿命在赌,是的,因为我是消防兵!”网友们为他的勇敢点赞,取名“抱火哥”。 他说,抱出煤气罐是救援程序,没想到被网友拍照上网。 这一英勇壮举到底有多危险呢?知道网友 馒头老妖(有机化学博士,法学学士) 答:最近,一张新闻图片在网上引发了极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