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矿业资料 >> 滚筒碎煤机,shearer

滚筒碎煤机,shearer

关于滚筒碎煤机,shearer的信息展示:

德国DBT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德国鲁尔集团的子公司,以生产制造采矿机械而著称。 2001年7月,德国DBT公司收购了美国朗艾道公司。

以原朗艾道公司的选煤技术和业务为基础,在澳大利亚重新组建了DBT选煤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刚刚竣工的鹊山精煤公司集中洗煤厂是DBT公司接手朗艾道公司后在中国承建的个洗煤厂。 这家洗煤厂不仅采用了先进的工艺,而且在设备选型上采用了国际上进的洗选设备。 工程于去年10月底动工,总工期不到一年时间。 ?采高2米至6米 ?每小时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 ?独特的主机架整体设计 ?全部采用模块结构 ?简单的操作系统 ?经过验证的自动操作控制系统 ?机械交流牵引系统。 HDDR型顶板锚杆安装机在厚煤层中的作业灵活性优于其它类型设备。 高强度支臂的回转幅度为4-20,在底架位置固定的情况下可打多个锚杆,并可在顶、底板破碎的情况下和近煤壁处作业。 另外,锚杆的装设布置方式均考虑顶板而与底板的条件无关。 采用可倾斜90度的标准钻箱,因此可在煤壁上钻孔。 另外,锚杆机具备自动化临时顶板支护系统,在大多数使用场合下不必打临时支柱和撑柱。 煤转变焦炭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化学、物理和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制约。 从煤化学开创时期起,各国学者对煤的成焦机理进行了研究,试图从各个方面来阐明煤成焦过程的规律。 比较有影响的有溶剂抽提理论、物理粘结理论、塑性成焦机理、中间相成焦机理和传氢机理。 溶剂抽提理论用溶剂把煤抽提成不同的组分是一种历史久、应用广的研究煤的方法。 如法国弗雷米(E.Fremy)和马锡利(e.De Mareilley)分别于1 861年和1862年开始用苯、乙醇、醚、氯仿、二硫化碳和毗睫来抽提煤。 进入20世纪,很多学者煤中抽提出的各组分在成焦过程中的作用加以研究,进而阐明成焦的规律。 1911年英国惠勒(R .v.wheeler)用毗陡、氯仿抽提煤,把煤的抽提后产物分为a、日、丫组分。

他认为丫组分是煤中的粘结组分,这种组分决定了煤的软化熔融程度。 1916年德国费舍尔(F .FISCher)用苯和石油醚对煤进行抽提,认为炼焦煤(见炼燕用煤)中抽提出来的沥青质为粘结物质,而抽提留下的残渣为不熔融和不结焦的物质。 溶剂抽提理论到20世纪60年代又被重新讨论。 日本城博等人用毗咤作溶剂抽提煤,并认为抽提出来的低分子组分属于粘结组分,而残留的物质则属于纤维质组分。

碎煤机

粘结组分的数量表示煤的粘结能力的强弱,纤维质组分的强度则影响了焦炭基质的强度。 (见焦炭显微强度)粘结组分和纤维质组分的相互作用,对胶质体的流动性和焦炭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物理粘结理论物理粘结论者认为粘结性煤中存在着粘结成分或称沥青质,当加热时这些成分熔化。 其粘结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粘结成分的量及其对煤中不熔的固体残留物的浸润能力,并与液相的表面张力和固相的表面性质有关。

机滚筒

苏联萨保什尼柯夫(几M.cano‘HooB)认为粘结是软化了的煤粒与分布在其间的胶质体相互作用而结合的过程。

20世纪60一70年代,苏联格列亚兹诺夫(H .c.rP二Ho的等人用偏光显微镜和放射线摄象技术研究煤粒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时发现,受热分解后的煤粒沿着其接触表面产生界面结合。 这种界面结合发生在煤粒的可熔部分与不熔固体之间。

Shearer

煤粒热解后生成液相,它们的相互渗透只限于煤粒表面。 塑性成焦机理在塑性成焦机理产生之前,有一些理论作为它的前驱。 1948年,荷兰克劳伦(D.J.W.Kreulen)提出了分散的胶粒理论。

Shearer

他认为,煤是一个油性分散剂(油相)和一个分散相(胶粒相)的有机溶胶。

Shearer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版权所有:上海选矿机器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