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初三化学。
1、从定义上讲: (1)从概念含义上区分:物质的性质是物理固有的属性,不论变化是否正在进行,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物质的变化强调的是一个过程,重在 变。
(2)从文字叙述上区分:叙述 变化 时,描述的是一个 变 的过程,如木条在空气中燃烧;而叙述 性质 时,通常在描述物质变化的基础上增加了 可以 , 不可以 , 能 , 不能 , 容易 , 难 等词语。
2、从物质本身的来讲: 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
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又如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氯气(8种?)等都是物理变化。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 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也不变。
这类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聚集状态(间隔距离、运动速率等)发生了改变,导致物质的外形或状态随之改变。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 从微观上可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没有变化,仅仅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 例如对于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物质的化学性质需要通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可以利用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来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制取新的物质。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相对,指的是不涉及物质原子重组的变化。 它包括: 物质的相态变化,如液态水变为水蒸气; 吸附过程,如毛巾吸水; 物质体积、形状的变化,如剪切、破碎、切割; 物质的混合过程,等等。 (2)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名称和热量变化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 酸雨的成因: 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还有少量灰尘。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 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 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成片死亡。
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
天然排放源 1.海洋:海洋雾沫,它们会夹带一些硫酸到空中。 2.生物:土壤中某些机体,如动物死尸和植物败叶在细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继而转化为二氧化硫。 3.火山爆发:喷出可观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4.森林火灾:雷电和干热引起的森林火灾也是一种天然硫氧化物排放源,因为树木也含有微量硫。 5.闪电:高空雨云闪电,有很强的能量,能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部分化合生成一氧化氮,继而在对流层中被氧化为二氧化氮。
N2+O2=高温高压=2NO 2NO+O2==2NO2 氮氧化物即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之和,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硝酸。 6.细菌分解: 即使是未施过肥的土壤也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土壤硝酸盐在土壤细菌的帮助下可分解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氮气等气体。
酸类型 酸雨中的阴离子主要是硝酸根和硫酸根离子,根据两者在酸雨样品中的浓度可以判定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二氧化硫还是氮氧化物。
二氧化硫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如煤)的燃烧,氮氧化物主要是来自于汽车尾气等污染源。 相关的文献中,通过硫酸根和硝酸根离子的浓度比值将酸雨的类型分为三类,如下: (1)硫酸型或燃煤型:硫酸根/硝酸根 3 (2)混合型:0.5 硫酸根/硝酸根 =3 (3)硝酸型或燃油型:硫酸根/硝酸根 =0.5。
防治 1.开发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2.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