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尿激酶;社区1 病例资料患者孙某,女,61岁,因右小腿轻微肿胀、疼痛20余天于2010年7月8日入院。 20余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晨起睡醒后发现右小腿轻微肿胀、疼痛,自以为是蚊虫叮咬所致,给予风油精涂擦,不见好转。 诊于某医院,查双下肢静脉彩色超声示:右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手术及安置下腔静脉滤器。 既往:患糖尿病2年,口服二甲双胍、格列本脲药物,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6.5~7.8mmol/L。 查体:T36.1℃,P70次/min,R20次/min,BP120/70mmHg,自动体位,查体合作。
心率70次/min,心音可,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肝脾未及。
右小腿下缘肌肉肿胀,有压痛,无浅静脉曲张,无色素沉着及溃疡。 双下肢周径:膝下10cm处:左侧30.5cm、右侧32cm。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出凝血功能正常,空腹血糖7.1mmol/L,总胆固醇4.5mmol/L,甘油三酯2.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72mmol/L,心电图、胸部X线片大致正常,肝胆胰脾肾超声未见异常。
临床诊断:(1)右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2)2型糖尿病;(3)高脂血症。 治疗:首先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栓子脱落有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栓塞性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第8日患者无不适症状,查下肢静脉彩色超声示:右小腿肌间静脉血流通畅。 2 讨论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患者自觉症状较轻,临床体征大多数不明显,部分可有“Homans征”出现[1],容易被临床忽视而延误诊断。 同时小腿肌间静脉丛管径纤细,分支较多,彩色血流显示不佳,易导致漏诊。 虽然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与近端深静脉血栓相比发病率低[2],但一旦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而未及时治疗,20%的血栓会向近端扩展,甚至造成远端深静脉血栓。 此外,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也是肺栓塞的一个血栓来源。
因此提高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疾病的彩超检出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高龄孕产妇、脑卒中、术后等),及时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可减少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漏诊。 本研究中该患者下肢出现轻度肿胀、疼痛后诊,经下肢静脉彩色超声确诊。 由于其年龄较大,又有糖尿病、血脂不理想等基础,在家属及患者拒绝手术及安置下腔静脉滤器后。 采用非手术治疗,通过去除诱因,小剂量溶栓[3-4]、抗凝、祛聚等综合治疗[5],肿胀消退,患肢功能明显改善,且治疗中无肺栓塞的并发症。 方法 对住院40例下肢隐性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予患肢足背快速静滴尿激酶10wu 1/日、中药汤剂日一剂,分早晚餐前分服。
结果 治愈34例(85%) 好转6例(15%)。
结论 尿激酶并中药治疗下肢隐性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可靠 【摘要】 目的 观察尿激酶并中药治疗下肢隐性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排除标准: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窝部囊肿、急性?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15d内有手术史或内脏出血史,对尿激酶、肝素过敏,心肝肾功能不全。
1.3 治疗方法 ①一般治疗 皮肤纤维化、皮下结节、红肿疼痛者予软坚散结膏(本院制剂室制备)外敷,溃疡者予外敷生肌膏(本院制剂室制备)。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肢肿胀(测量患肢膝下15cm处的周径)、疼痛、彩超(观察血流流速、血管透声度、细小光点度)、血液INR、Fg、肝肾功能变化、血尿常规。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士s),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结果 注: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t=22.60,P<0.001;小腿周径t=9.66,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统计学意义。 2.2 临床疗效 治愈34例(85%)、好转6例(15%)。 2.3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未发现出血征象、肝肾功能损害、血、尿常规异常。 2.4 随访情况 本组病例随访1年,随访率60%,前列腺癌并隐性静脉血栓复发1例,余未发现复发。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形成固体的过程,借助多普勒彩超及血管造影可见血栓附着于血管壁上,而血栓细小超声可见细小光点漂浮且血流速度缓慢则是血栓形成的另一种特殊类型,称之为隐性血栓。 本组临床资料分析 40例患者中有静脉曲张、深静脉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免疫性血管炎、恶性肿瘤、易栓症等,上述疾病均是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
临床表现可见患肢肿胀、疼痛,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静脉血管透声差、血流缓慢、细小光点漂浮,均为隐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